曾凡杜,男,汉族,中共党员,籍贯江西赣州,2005级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软件技术专业,2008年取得江西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先后在江西电视台、“中国网”江西记者站、《今日中国论坛》广东记者站等机构工作,2014年至今在粤港澳大湾区从事品牌策划、文化传播、社团运营等工作,现任深圳市客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客家商会副秘书长、《客商》杂志主创。

“双码”毕业生:还没写好简历就被单位录取
曾凡杜在高中念的是文科,但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放弃了学习新闻等文科专业的机会,成了江软大学软件工程系的一名学子。在校期间,他在一边学习“写代码”软件技术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发挥“码格子”的文学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的艺文活动,协助校文学社等社团做策划、搞活动、写海报等等,在“双码”的交互锻炼中逐渐成长。
说到自己如何从一个软件学院的毕业生突然进入媒体行业,曾凡杜说是“纯属巧合、也属天意”。当年,江西电视台某频道要招聘一批应届毕业生,来江软大学进行校招,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的曾凡杜得知这个消息并没打算去面试,毕竟此时的他连简历都还没写好,一心想着等拿到本科学历后再去求职。当天,他被一位同学拉着一起去校招现场看看,怀着凑个热闹的心态,他便去了。第一轮海选面试是根据面试官出题上台即兴演讲,他一时心血来潮竟也上了台。或许是出于对新闻工作的“自来熟”思维,平时有些社恐的他,这次竟超常发挥顺利通过了首轮面试,很快就被安排去了电视台一边试岗培训一边接受后续考核。当时参加校招通过前期面试后参加培训竞聘的毕业生有十多人,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考核筛选后,曾凡杜幸运地成为本校最终获聘的唯一一人。
回忆这段“误打误撞”的经历,曾凡杜总结说:“码格子”的写作特长让我有了从事媒体工作的基础,而在江软学习“写代码”的过程也培养了我更加严谨、精确的思维,让我的输出不会出现经不起测试的“BUG”,这也许是我有机会通过校招竞聘进入媒体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电视台工作期间,曾凡杜虽是从事幕后工作,并经常熬夜班,但媒体单位的工作氛围培养了他对时事的洞察和对新闻的敏感,让从未学过一天新闻课程的他有机会成为一个媒体人。2012年,曾凡杜离开工作了四年的电视台,先后在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报社杂志社、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新闻记者和文化传播工作。
“出走”启示录:在行走中汲取文化力量
青少年时期的曾凡杜热爱骑行,在江软求学期间,他就时常踩着二手自行车在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校园里漫游。工作后,他在业余参加骑行俱乐部,热衷游走在城市近郊,释放青春的压力。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一年初春时节,因为对唐诗中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意憧憬,他临时起意,一个人一个背包,踩上自行车,从南昌出发,沿着跨越四省的“江南之路”,骑行数千公里,历时二十多天,游遍江南古镇古村,最后抵达古都扬州,圆了自己穿越古今的江南梦。
这场“诗意出走”,也给曾凡杜带来了从事文化工作的深远启示。曾凡杜是赣南客家人,对客家文化很感兴趣。他说,客家人自古有“迁徙”的文化基因,他们在行走与辗转中去体察不同的风土人情,并融入自己的生活,进而影响自己的精神观念,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这是文化之于人的意义,也是他多年来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原始动力。
2013年后曾凡杜来到广东工作,曾在国企文旅部门、广告传媒公司就职,后又因为有媒体工作经验且熟悉客家文化等原因,结识了一些从事客家文化研究或客商社团运营的友人,参与了多项文化品牌策划工作。其主导或参与打造的客家商业和文化类新媒体矩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均居同类账号前列。
近些年来,曾凡杜行走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从事经济文化交流、社团品牌运营等工作,不断探索和践行着自己对文化产业的思考。他认为,国家层面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2035年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国家的战略方向,更是对新一代文化从业者的一种时代引领和召唤。
曾凡杜认为,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火种,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话题IP,归根在于地域文化土壤中丰富的精神养分。譬如前些时候在网络火出圈的“贵州村超”、“淄博烧烤”以及近期网民争相挑战的“江西辣”等,无不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强劲生命力和感召力。这些,给新时代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创意产品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启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谈到江软,曾凡杜自豪地说,江软是全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拥有深厚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期待学校能凝聚更多有志于互联网科技等新领域的精英人才,打造更多属于江软的文化IP,以此更好地展现江软的教育成果,传递更多江软人的好声音!
校友寄语 :
“江软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我的青葱岁月,我在这里从青涩变得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在江软的师生情谊更让我难以忘怀、倍感珍贵。祝江软母校越来越好,愿紫阳山下木成林、桃李芬芳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