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习俗
扫墓
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便是扫墓祭祖,又称上坟。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香烛冥币等祭品,前往先人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墓碑,摆放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有的地方还举行献花、植树等仪式。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插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清明插柳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侵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因此在有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吃青团
清明时节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其实青团就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计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它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青团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节日渊源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5.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7.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8.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END】-
来源 | 刘智喜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刘智喜、林蔚东
初审 | 卢婉晴
二审 | 杨晓东、文军军、黄紫昕
终审 | 李红杰